顯示具有 企業政策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企業政策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2年11月21日 星期三

外國企業跟本地企業福利淺談

接近年尾,我手上兩間主要的企業客戶都會在年尾續保公司的醫療保險,剛好一間是外國企業,一間是香港本地企業,所以得閒可以花點時間淺談一下兩者之間的分別。

在行內的日子,我每每都不期然看到本地企業跟外國企業的不同,為甚麼外國企業一般的持久性長,而本地企業往往生存不了太久,就是「捱」得住但也必須艱苦經營,從兩者如何對待員工福利也可了解一二。

外國企業在香港的公司只有20多人左右的員工,大部份是本地香港人,而小數是外國管理層,但外國公司會連管理層的家人都包括在醫療保障內,有些有成幾個小孩也沒問題,每年總公司都會批一個醫療預算,然後他們就自由決定如何,結果預算內的人數是多成40人小一點。

另一間香港企業的員工多達200人,全部都是香港員工,但家人得到保障的只有最高層的三四個,其餘的只得到最基本的保障,但這在香港已經算很不錯。

外國企業普通員工的意識都是比較希望長線發展,公司希望用福利政策吸引人才,但香港整體意識比較短視,很多打工的希望只是停留一下拿點著數,有更好的就走,所以自然希望小些福利,多點現金。有甚麼的政府,自然就有甚麼的人民,而市民要求政府長遠,也只是口說說而已,因為自己都不會這樣做。

而在老闆的立場,香港的保障意圖很低,外國的醫療預算是必然的,但以一個香港的老闆,因為政府沒有強制企業要為員工提供保障,所以員工醫療不是一個預算,而是老闆自掏荷包對待員工的手法,既然是「送」的,當然愈少愈平愈好。

本地企業的醫療保險壓價壓到令人髮指的地步,可以說是已經「做爛市」,沒有保險公司賺得到錢,但外國企業很少會壓價,因為是預算,員工是希望用盡,所以不會買平,而是買貴。

另外一個很主要的原因,香港人的「同情心」太過,但有時只是表面是「同情」,實際是「自私」,嚴重違反保險原則,香港人有種常見被扭曲的保險意識,認為健康差的人才需要保險,所以見到病的老的員工愈希望他們得到保障,這是出於人性,認為他們一定會索賠,需要幫助,就將他們留在公司的保障範圍,但這個後果是整間公司的保費必定提升,令公司的負荷太重,最後公司往往累計了一班低生產力的老弱殘兵,最後連公司的生存也成問題。

我看過有香港公司一年的醫療保費只是30萬,因兩個重病的員工一年就索賠了45萬,其他的只是傷風咳嗽,但下年公司要多付30%的保費。

反之以資本主義為中心,毫無「良心」的外國企業,往往大量減少傷兵,而累積健康有生產力的員工,結果醫療支出愈來愈少,公司營運更順暢,在經濟不好的環境下仍然保持優勢。

香港員工很多都依賴公司的醫療保障,而自己不想付出私人的醫療,認為公司有,自己最好不需要付出,這也是大錯特錯。

理想的做法是自己應該有自己的基本醫療,在有重大的索賠時先索賠私人保險,因為私人保險不會影響保費,餘額才索賠公司保險。但香港很少人有這種想法,整體意識不高,都是希望不用私人的東西,先用公用的,還以為自己很聰明。

外國對於共享資源對大家都有利的看法已經很普遍,但香港還是緊緊地捉實自己眼前的利益,最後大家都沒有太多。這是為甚麼外國企業愈強,本地企業愈弱的原因,結果香港創業的人少,投機抄賣的人多,就是所謂創業,都是短暫性的熱情,而不能長久,香港經濟停濟不前是有跡可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