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有些公司客戶, 在公事上私底下主動問個人的儲蓄的計劃, 原來她有個兩歲的小朋友, 希望將來有能力送他到外國讀書, 意識到是時候要開始計劃.
李嘉誠如是說: 人找生意很難, 生意找人很容易. 推銷員整天找人買十個也沒有人一個, 遇上心情不好的人覺得你超煩, 但有人找推銷員買, 表示本身也有需要, 推銷員最後做不成生意也只能怪自己表現不足, 機會永遠是最有價值的東西.
當然我很開心, 不是因為有新生意, 而是有客戶主動找你, 是代表你在一個行業的信譽開始有了, 得到接納及信任.
在保險業內已經四年多一點, 愈來愈深感信任是所有商業原則的第一位, 這很多人都已經意識到, 但建立信任並無捷徑可走, 我想商人也不需要特別做些甚麼去搏除別人的信任, 要不是就顯得太假, 結果就是有些人跟你合作, 大家都不是在很實在的基礎上建立, 最終也不能長久, 更甚者在合作期間大家也是提心吊膽, 總是不知道對方是否在騙自己. 真正的信任不需太做作, 每天做好一點點事, 不好整天想做好這些事對我有甚麼眼前的好處, 十個跟你接觸的人總有一個一天有需要, 想想找誰的時候, 其實腦中就是在比較所認識的人中, 誰比較信得過.
因為不是第一次, 我很快就發了些資料去, 主要都是分兩類, 第一類是無風險的傳統儲蓄, 好處是回報有保證, 達標很有信心, 但回報不會太高, 第二類是有風險的投資儲蓄, 好處是潛在回報比較高,供小一點就可以, 但回報沒有保證, 選得好基金回報可能很好, 選得不好可能很差, 甚至連本金也有損失.
可是更上進的業務員, 不會只希望提供客戶的基本需要, 也希望了解需要的本質, 例如:
送子女到外國讀書的實際所需, 計劃不能只說我要儲一筆錢, 要包括這筆錢要多少? 是否值得? 是否在承擔的能力內? 有甚麼風險? 等一千條問題.
送子女到外國讀書的實際所需, 計劃不能只說我要儲一筆錢, 要包括這筆錢要多少? 是否值得? 是否在承擔的能力內? 有甚麼風險? 等一千條問題.
我找了幾個朋友跟同事聊聊, 其中一個送了自己的兒子到英國牛津大學讀書 (自己跟兒子都有能力, 可是很自豪的啊!), 也不是故意聊, 聊天跟常識跟信任一樣, 不需太做作, 每天的生活問身邊人一點點就學習得到.
但第一個遇到的問題反而不是需要多少錢才可以出國, 而是是否需要送出國.
如搞笑漫畫所示, 兒子跟老豆說: 「送我上大學你要花十萬元, 我選擇留在家中你給我五萬就成.」
有些父親想, 我把兒子出國讀大學的錢儲起來, 或供樓, 當他20歲時已經有一筆錢, 或一層樓, 沒有必要在外國花掉, 外國的風氣太開放, 搞不好他一學壞, 錢又沒有,兒子也沒有, 雙失, 更差者他最後跟本沒有能力, 連希望都消失, 花了這麼多氣力最後像個白癡一樣.
另一類的父母不是從錢看, 他們是想香港的大學也不是差, 沒有必要花氣力送他出國.
當然也有一種是父母很有心, 但子女打死也不願出國, 跟本不需國民教育, 香港就是家.
最後一種是父母跟子女都很有心, 就是沒有力, 經濟客觀條件不容許.
在處理如何(How) 出國的客觀條件前, 必須處理為何(Why)先. 當然不同人有不同的主觀看法,要不是太無良, 看法都是需要尊重. 但出國與否是對子女有實際影響的, 花的錢和心血是否有價值, 我想沒有父母真的是「不求回報」, 要是花了這麼大力氣, 子女回來有破壞沒建設, 除了聖人沒有父母可以吞下這口氣.
對我自己來說, 因父母自幼管教極嚴, 自小就已經極度渴望出國, 出國對我來說是自由的實際行為, 所以當父母決定送我出國的時候, 我不單沒有反對, 反之希望第二天就可以離開家庭, 當然實際是甚麼一回事, 是另外的題目, 不會在這裡談了.
整體來說, 客觀比較, 外國 (英美西方) 的教育是比香港好, 要不是推行國民教育的政府官員, 也不會自己一方面推, 一方面又送自己的子女到外國讀書, 很明顯他們也對香港的教育「改革」很沒信心, 這荒謬程度就像一位推銷員一面推銷自己公司的產品, 自己私下卻用另一間公司的產品, 所以他們失敗是有跡可尋的.
但以我第一身的經驗看來, 在不同外國不同國籍的多元化衝擊下, 留學的真正價值是在見識. 香港是彈丸之地, 所謂有獨立思考也是自欺欺人, 大家都接受差不多的資訊, 看一樣的電視, 意識形態也沒有不同, 要是沒有填鴨式教育, 出來也只不過是尺寸不同, 樣子都是一樣的. 但在完全不同的環境生活下, 再自我再自閉的人, 他的世界觀也是會受到影響的.
有人說交流也可以達到目的, 不需花4-6年的時間, 但本質上也有不同, 交流就像旅行, 你不會融入當地的文化中, 就像你去迪士尼3個月, 也不會變米奇老鼠. 但如果你是在一個地方生活, 你必須融入當地的文化, 交的朋友, 說的語言, 你是沒有得選擇的. 有人問過我, 在哪裡上堂學英文最好, 我說哪裡也不好, 你去外國生活, 英文自然會好, 因為在香港, 你學英文只不過是為興趣, 在外國, 學英文是為生存. 交流生有特別照顧, 很多生活上的問題都不用面對, 而且是人們關注的焦點, 大把人會對你好. 留學生卻不是這樣一會事, 所有的生活細節都要自己面對, 出來的結果是很不一樣的.
下一篇我的會寫寫子女外國升學的實施需要, 這篇的結論是如果有能力, 最好給子女廣闊眼光的機會, 他們不一定會多謝你 (人有時都很賤), 但對他們跟他們將來建立的社會都有好處.
P.S. 第一張圖是巴斯 (Bath), 巴斯大學 (University of Bath) 剛剛升上被評為英國第三最好的大學, 只在劍橋(Cambridge)跟牛津(Oxford)之下,當然大家都是極興奮, 因為巴斯大學只有46年的歷史, 已經得到如此地位, 的確神乎奇技, 但相比已有千年根基的劍橋牛津, 還是在不同的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