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有個朋友問起:「為甚麼你寫的保險隨筆跟保險都沒有關係?」他期望我作為推銷保險的「專業人仕」.應該寫一些保險概念,有點說服力的,令人看完拍手掌,而不是情情愛愛,說東說西.
這不是第一次,遇到有人說agent的頭髮應該短一點,你頭髮太長應該剪一下,他認為agent的外形很重要.另一個人說agent應該出去social多一點,交大量朋友,他認為我坐在家中是沒有可能找到客人的.又有一個人說我應該有忙有忙,不是去facebook,youtube等,他認為我不跑來跑去是在浪費時間.最後有人每天送上大量金融資料剪報,他認為從事保險agent應該令人感覺到我有很多投資的知識.
他們其實說了他們心目中最理想的agent應該是這樣那樣,背後其實有點是「如果有這樣的一個人存在,我就會考慮買保險」,而諷刺的說這些的人是不會幫襯的,運吉.
這好像那些不會信教的人,告訴你他不信的原因是因為看見這個教友太自私,那個教友不夠理智,之前又有個比他發現不夠神聖,如果有一個完美聖人他就會考慮考慮,之後下列一百條聖人的要求.你就知道很有機會在天堂不會見到他.
這又好像有個女孩子告訴你她心目中的白馬王子的條件,然後說如果有這樣一個男人存在,她就會考慮結婚.結果你充滿希望很努力做她心目中列出的條件,最後全部都達到了,但她好像還是看你不順眼.
當人感到有需要的時候,他不會理會你是否會騙他,他不會理會你的頭髮,也不會理你對中東杜拜的市況是否了解,他只會問一下身邊的人有沒有agent介紹.
每天上班我都要面對保險,推銷,下班就只想輕鬆一下,而保險隨筆是寫一些工作上看到的一些所見所聞,保險是一份很現實的工作,所寫的東西必須是在這個行業裡才有可能看到的東西,所以才叫保險隨筆,而不是用來推銷的.我期望有機會可以寫一些關於理財比較實用的東西,或投資的建議,但這些就隨緣啦,在香港這個高度受保護的地方,人要完全沒有錢死掉是很難的.
人會買保險都最終都只是基於幾個原因,安全感,理想的從業員應該給人很有安全感,有點像保護者的角色.不會講到人不明不白,最後那位人兄連自己買了甚麼都不會記得的,但他一定記得你給他的感覺.
這解釋了為甚麼有些只有中五畢業學位的人在這個行業可以十分成功,而有些大學博士滿口理論學問氣勢凌人跑進來不久就死掉.
人都是生老病死,加結婚生仔買樓三件大事.我發現當自己愈跑去研究那些產品,愈沒有成績,當自己愈跑去了解人,好像就愈望到成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