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6日 星期日

誤會

入職之最大好處是將很多以前無謂的恐懼消滅掉,我美其名為「誤會」.可以分享少少.

誤會一:星期五去的Roadshow就是全世界覺得是很痛苦的事情,原來根本不是這樣一回事,以前是不會去了解,覺得這樣的工太cheap了,政府殺了又殺,他們應該是很討厭但「沒辦法下」只好死撐下去.但聽同事說原來他們甚麼都不用做,拿部psp或本雜誌每日坐八個小時左右,月薪都有一萬元.

當實地觀察他們的確是這樣:和記,有線,香港寬頻等一字排開,不用爭生意,不用Sell,不久就會有d市民自己來問下,登記下,登記完走人,他們的工作就是這樣子.

反之我和不少有大學學位的專業人仕談過,做一些比較「高尚的職位」,朝八晚十一,人工一定是一萬以上,但高多少心知肚明.

所以基本上他們不是「沒辦法下」只好死撐下去,而是不停找尋哪裡不是政府「小反管理隊」管又有人流的地方,就可以舒舒服服生存下去.而這不正是大部份人的願望?舒舒服服地生存?只不過大部份人沒想過可以在這些地方找到這種工作.或覺得他們的「尊嚴」很重要而「不屑」這樣做.

誤會二:一般人以為做保險真的好像泰國的保險廣告,要做一隻專業的蟑螂.死都不做,或甚麼工都找不到,救命呀......沒有辦法下只好委屈地「做住先」.同朋友講:我做住先,你等我返來,我唔會Sell你架!然後抱著「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心態衝入來.
很明顯沒有打算認真做,就真的很像一隻蟑螂.

盡管自己一開始都有這種心態,假假地都英國留學八年,也就是本身的驕傲把很多美好的東西錯過了.基本上入職三個月就感覺到這個極大的誤會.如果有人做得很辛苦,其實是有人不懂得方法,或他把agent當成salesman

這是自己在為一個正常Agent的生活:八點起床,九點簽到,一個小時培訓,十點下街吃個早餐,和同事討論一下近來的case,十一點左右回公司看報紙(包括頭條,蘋果等在地鐵拿的免費報紙)了解一下時事經濟,隨手checkfacebook,回下email.十二點左右有客見就見,沒客見就食lunch,食完lunch有時間打兩舗機.下午有mood打下cold call就打下,沒有moodsendemail,看下書,和同事談下天,問下老闆意見,準時五點前收工.晚上有波打就打波,有波踢就踢波,打機的打機,吃飯的吃飯,看戲的看戲,喝酒的喝酒,吹水的吹水.

當大家以為公司高層「施壓」時很痛苦時,其實在這個部門不多人感到「受壓」的,感覺好像返學的時候班主任大聲叫的時候有多少個學生認真地覺得要死?有壓力都是自己來的,處了不了不做保險做全世界最舒服的工都會覺得有壓力.在我角度看是很有趣的,下次先講.

誤會三:入職時我們每人都要寫一本書,要填下所有認識的人,當然是要求我們打電話給他們,這真是「痛苦」的事,立刻想到他她牠它會如何反應,一定話沒有需要...然後斷六親.事實是如何呢?

我自己非常盡力地填了一百個名,所謂的朋友有435個(根據facebook),叫認識的大概有 100個,廿多個在外地,餘下八十個等舊同學hi-bye friend一半如果將「保險」同「出來食飯」兩個keyword放在一起,一定會被問候.不想被侮辱的情況下很不情願下打了四十多個電話,不談保險投資都想談下近況,有廿個以為freind的用以下幾個藉口「落閘放狗」:主要包括「唔得閒」,「同邊個邊個一齊搵日先」,「好忙」,「旅行」,「買車」,「有其他重要事」連一千幾百都不願意spare的.

有廿個左右胸有成竹地感覺不會被人sell到出來見面,感覺到不想談工作就算了,看見他們如釋重負的樣子我真是感覺到「太好人了」 .比較失望的是幾個永遠都以為我和其他sales一樣,或未做過就以為對這行很熟悉,或講完覺得我「Sell」唔到就勝利了,更加失望的是幾個完全明白在說明甚麼,也同意,明講:我知甚麼是平均成本法,但最後都沒有簽名.

最後有四個friend做了一個簡單投資計劃,一個同年同月同日生,一個小學同學,一個親戚,最後一個是自己.數據和大數法則差不多.

這個金融海嘯是百年一遇,根據巴菲特的「別人恐懼時你貪婪,別人貪婪時你恐懼 」,一月至三月全世界最恐懼的時候,經過這次將沒有大可能有新低位,特別是這次美國向全世界證明了「自由市場」是沒有可能,銀行得零點幾里息,宏利這些最保守的保險公司project出來的長期利息都是4里左右.

幾個月的今天,市場氣氛開始正常,恐懼不再,入場的威力已經不如之前,而且這種複式利息的威力時間愈長愈看得到分別,如果四十歲左右的朋友,三十多年後看見很明顯的成效已經七十歲左右,錢是很難享受得了,而太後生要由父母代做的享用時不會感覺到好「爽」,因為不是自己的決定,只有我們這個年齡在廿多歲陰錯陽差剛好碰到這個機會,收穫正是我們可以享受的退休年齡.

這個當然不是大事,但甚麼都不用做,十幾年後多了十幾萬,六十多歲多了幾十萬,應該沒有太多人會反對.

今日下午幫個親戚整電腦順便check下幾個friend的基金全部正增長,有點跌眼鏡中國只有10%左右的增長,反而俄羅斯有18.9-20%的增長.於是send幾個email恭喜下,才發現在為理財顧問的快樂,自己賺錢當然開心,但這個客賺一千開心,那個客賺幾百開心....加加埋埋自己所分享到的是:客的數目 x  賺多少 x 開心.感覺非常好.

可以想像如果我打電話的時候是說:我現在是在德國寶馬做工程師回港放假不如出來見面,反應一定不一樣,但這樣見面實際上除了感覺良好互相吹噓一下之外沒有甚麼真正的好處.

誤會四:如果你認為我是在這裡「晒命」,你真的誤會了,當在想這篇如何寫的時候,我正身處一個朋友父親的喪禮,負責彈聖詩,我右手邊是放他的遺體的地方,好了大家唱:奇異恩典. 我在微笑想像這篇文章可以影響多少人,令多少人心痛,後悔,開心,憤怒,沒感覺.

你明白嗎?最後我們都是面對同一個結局,最後大家被世界被上帝清算一生,賺了多少錢?身家有多少?有多少好朋友?幫了多少人?害了多少人?破壞了這個世界?還是貢獻了?有多少人會記得你?有多少人因為你離開而覺得很高興?

不管其他人,對我自己來說沒有甚麼比失去很多的機會是因為自以為事,或無謂的「誤會」.

這是一記,在三十年後回頭一看是幅甚麼的圖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